场馆是体育产业价值链条上的枢纽,链接着赛事、俱乐部、运动员、球迷、媒体等几乎一切重要生产要素。位置险要、兵家必争。在体育产业投资潮骤起的当下,大多数有志于布局未来中国体育的投资人和从业者中,言体育产业总绕不开场馆这个话题。
而要想在场馆运营中保持足够的竞争力,就要把准行业发展脉搏并走在前列。智能化、多元化、社区化将是育场馆行业未来发展三大主流趋势。
趋势一:智能化
事实上不仅体育场馆,几乎所有面向未来的建筑都在这条路上摸索,而场馆作为城市乃至国家重要的公共集会场所,智能化显得尤为重要,理应在某种程度上率先示范。
场馆智慧化又可以简单分两类:一类是建筑或硬件本身的智能。比如开闭合屋顶、新能源系统、移动看台、智能广告系统、电子门禁、票务、通信、温控、监控、灯控、音控等等,几乎场馆的一切都在变得更加通人性。另一类暂且叫"软件的智能",在第一种智能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软件程序来实现更多功能。比如:馆内导航、现场互动、网上叫餐、电子门票及选座、手机付费等等衍生服务功能,它们基于场馆内智能硬件采集、处理所有数据,24小时执勤,为一场场赛事活动的有序进行保驾护航、恪尽职守。
虽然说了这么多,智能设备的服务能力也越来越强大,但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都是被动式服务。
当然,凡事利弊两端,场馆智能本身也有成本,并非智能就一定是好的。科技有它的发展规律和周期,一项技术只有当它带来的便利性或效益高于它本身的成本时,普及意义才会大于概念意义,否则我觉得它就应该老实待在实验室或者科技馆里。
对于场馆人而言,开阔的科技眼界和理性的应用分析都是必要的,努力做到在场馆智能化的过程中,具备整合能力从而保持行业领先。
趋势二:多元化
这点也很好理解,就是场馆的适用性问题。如果你按一定规律把各种球类比赛、演出、聚会、展会、宴会、集市等活动都放到一个场馆里面办,这个就是场馆的多元化。
当然,这在场馆设计环节就要有运营团队去介入,场馆的声场设计、空间、通道、电力以及其它配套设施都要围绕运营需求来设计。举个例子,比如屋顶吊梁的承重数值就决定了舞台设备搭设方式,进而影响了活动成本和场馆竞争力。现在国内某家大型场馆运营公司也特别强调前期介入这一点。
此外,场馆设计时另有一个常见的困难是极限需求和常规需求的矛盾很难平衡,比如因承办特大赛事而修建的场馆,往往存在赛后面临不好用的困扰,这个问题往大了说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场馆供给结构失衡。
解决方案无非两个思路:
1、赛后改建
比如华熙集团根据AEG的建议对五棵松体育文化区的赛后改造,奠定了五棵松运卓有成效的运营基础。
2、可持续设计的思路,也可以理解成场馆改建的升级版
即把整个区域的公共配套设施提前面对未来的需求进行多功能设计,而这个区域的建筑功能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根据当地需求而持续升级,实现功能切换,比如位于Barra Zone的里约奥运会主场馆群的设计就告别了传统的奥运公园建设模式,先做赛后城市遗产规划,再根据奥运实际需求调整城市设计,两者统一、通盘考虑。
刚才说多元化要按照一定规律来设计,很大程度上这个规律就是场馆定位。即便最顶尖的高科技场馆,都有一个活动举办的经济适用性区间,在这个范围内,根据当地需求市场和其它场馆的情况、自身运营能力,去设定自己场馆最具有竞争力的多元化方向。
毕竟,场地方能做的只是不断优化它整个系统的服务能力,但是运营效益对区域资源的依赖还是很大的。
趋势三:社区化
国内的场馆建设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社区化的趋势是从场馆规模和服务群体上来界定的。回头看,位于北京的工人体育场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作品,是新中国著名的"十大建筑"之一。
到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腾飞各省逐步都建成了省级体育中心,这个可以简单理解成"举省之力",后来又是各地级市陆续建成市一级体育中心。到现在,几十年下来全国基本上各县也都有了自己的"两菜一汤"(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那么接下来,按照行政级别来推应该是乡镇(街道)一级了。
事实上,一二线城市已经出现了很多利用废旧厂房、闲置空地、停车场改造的社区型的民营场馆,以及少数街道办主导建设的体育公园、文体广场等等,我把这个趋势称之为"场馆的社区化"。
场馆社区化的过程可能会有几个主要的特征:一个就是场馆以参与式为主,即看台较少、以各类主流运动场地为主;另一个就是场馆规模较小但是数量大,投资、运营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民营场馆的比例越来越大;最后就是存在品牌化连锁运营的可能性。
说到社区级场馆,主要问题是体育用地供应的问题。城市建成区土地本来就紧缺,土地何来?虽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46"号文)明确提到通过允许划拨、协议出让的方式保障体育用地供应以及充分利用绿地、公园等建设体育设施、场馆盘活存量土地,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运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也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出了一些政策和办法,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和基层似乎还需要时间来磨合。土地问题的背后,其实是产权的问题,也是利益的问题。场馆的权属(经营权、所有权、收益权)清晰与否决定了场馆运营的规划和最终的成效。
从现在民营场馆的情况来看,不少都存在设施简易、非标场地、运动环境差等问题,因为这些民间投资人大多靠场馆运营收入来对抗土地成本、能耗、人工、折旧等综合成本,为了减少风险他必然削减各项成本,比如灯光暗一点点省些能耗、场地缩小一点点减少土地成本,场馆环境简单一点点减少投资成本等等。但是即便这样,场馆每天还是爆满,场馆越开越多。
随着运动消费的升级、运动人口数量壮大,市场和政府合作为大众提供更好的社区级场馆是必然的趋势。政府应该大胆依靠市场力量去运作这些场馆,因为无法想像这个数量级的场馆由政府运维要怎样保持服务的效率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