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场馆协会网站
中国体育场馆协会专家马力:疫情当前,体育场馆(所)转“疫”为“机”的几点建议
2020/4/16 14:26:39

体育场馆(所)转“疫”为“机”的几点建议


体育场所分为公共体育场馆和经营性体育场所,在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各行各业均受影响,体育场馆(所)自然无法幸免。体育场馆(所)因其具有线下聚集性的特征,和其他有共性的场所一样为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暂停了开放。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体育场馆及经营性体育场所疫情防控工作规范,对于公共体育场馆明确暂停开放、暂停所有活动;对于经营性体育场所,必须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暂停组织举办各类线下人员聚集的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等活动,凡是达不到疫情防控要求的经营性体育场所不得复工开业。体育场馆特别是经营性体育场所和体育培训机构“损失惨重”。形势如此,但却不必为此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接下来,中国体育场馆协会专家马力老师就体育场馆(所)如何转“疫”为“机”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面对疫情要有所担当


体育场馆是为了满足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及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消费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的总称,目前,我国的体育场地总数已超过170万个。体育场馆既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又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几十年来,体育场馆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民健身的普及与开展、体育赛事的承办或举办、青少年体育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功不可没,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从全国抗击疫情的大局来看,体育场馆的暂时关闭只是局部的“牺牲”,和哪些被感染已经去世的人相比我们是幸运的,和哪些奋战在一线面对死亡威胁的医护人员相比我们是安全的。电影《南征北战》里我军高营长的一句话曾经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首先要保全自己,然后才能消灭敌人。回顾经典老电影,听听经典台词对我们今天抗击疫情还是很启发的。


《南征北战》

微信截图_20200416141323.png


张连长:现在在连里已经有不少战士整天愁眉苦脸的。

高营长:不要紧的,我看这种愁眉苦脸的情绪多少是我们指挥员传染给他们的,首先在我们思想情绪上健康起来,才能解决问题。

张连长:从苏中到苏北,从华中到山东,我们仗仗都打胜了嘛!我不懂,为什么这样大踏步向北撤呢?

高营长:为了牵灭敌人!

张连长:......这样的打法真叫人心里不痛快。

高营长:是呀!我也想在今天晚上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几百万部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呀......,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上级的作战意图通过你,通过我,把它变成全连、全营的行动。

把上述台词换成今天抗击疫情是这样的:

张馆长:现在在体育场馆已经有不少员工整天愁眉苦脸的。

高局长:不要紧的,我看这种愁眉苦脸的情绪多少是我们领导层传染给他们的,首先在我们思想情绪上健康起来,才能解决问题。

张馆长:从抗震到抗洪,从抗灾到抗击非典,我们仗仗都打胜了嘛!我不懂,为什么这样大面积闭馆呢?

高局长:为了牵灭冠状病毒。

张馆长:......这样的打法真叫人心里不痛快。

高局长:是呀!我也想在今天晚上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冠状病毒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呀......,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上级的作战意图通过你,通过我,把它变成全民、全员的行动。



电影启示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又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勇于担当的精神,才会产生改变一切的力量。人能够不伟大,人也能够清贫,但不能够没有责任感,因为当我们对别人负责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担责。因此,在全国一盘棋的大局下,体育场馆做出局部的“牺牲”,就是为了全局的胜利,“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这就是体育场馆人的担当。


2、面对疫情要有自信心


据新华社消息,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会议要求,进一步扩大床位供给,征用一批酒店、场馆、培训中心等用于集中收治疑似病例、轻症患者或观察密切接触者,将部分三级综合医院转型为定点收治医院。从这则报道中可以看出体育场馆在这次抗击疫情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在这次抗疫战争中,武汉丰富的体育设施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汉体育中心、洪山体育馆、塔子湖体育中心、武汉体育馆、黄陂区体育馆、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等场馆迅速改造成为“方舱医院”,体育场馆成应急避难场所第一选择。有数据统计,武汉市下辖的13个区以及市内89所高校有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近百座,可建床位3万张。


微信截图_20200416141549.png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紧急时避难,闲时利用应急逃生模拟平台宣传应急逃生知识。


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里面明确提到可用于应对疫情。多数体育场馆特别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建设设计时,一定会考虑大量人员聚集因素,因此在交通、消防、卫生等方面往往就会有更好的设施建设做为应急避难场所使用。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地震局发布《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强调“加强城市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多灾易灾县(市、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现有研究表明,在应急避难场所中,体育场馆建设量大、覆盖面积广,是一种很好的开敞空间,且具有周边交通便利、体量较大、空间划分灵活、配套设施全面等特点,在城市防灾避难时能够发挥较大作用。



微信截图_20200416141635.png


在争分夺秒的抗击疫情阻击战中,体育场馆再度显示出其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价值。作为城市公共场所的组成部分,体育场馆可以“冲锋在前”,为非常时期提供必要的空间资源;体育场馆纳入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不仅是题中之义,也是情势所需;体育馆不仅成为受灾人民的落脚点,还是应急救灾临时指挥中心的最佳选择和应急物资集中和中转的最佳场所。我们有理由相信,各级政府将从体育场馆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角度加大必要的投入,加强场馆的维护和管理;大型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馆和社区体育场所必将纳入城市防灾避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有序分布、层级合理、共同参与的应急避难网络;体育场馆必将被视为城市全民健康的重要载体。这就是自信心的来源所在。


3、面对疫情要有所作为

受疫情的影响,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均遭受严峻冲击,体育场馆同样难独善其身。然而,疫情对云直播、云教学、云培训,线上观赛、线上健身等领域带来新一轮自我蜕变,比如国内某知名体育赛事播放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场均观赛人次上涨了151.4%;电竞行业也在这次疫情中收获颇丰;人民体育推出的家庭健身系列教程在各大媒体平台带来上亿的点击率。与此同时,健康健美类APP也获得发展机遇,用户大规模增长,家庭健身法应运而生,既能满足群众居家健身需求,也减少因运动外出造成人群聚集的可能。此外,本次抗疫也是全民健康的一次素养教育,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的热情大大提高,相信未来势必会为体育发展增添新动能。挑战与机遇同行,谁能破浪前行,抓住机会,谁就能站在行业顶端,立于不败之地。

微信截图_20200416141852.png


面对疫情,以线下活动为主体育场馆,特别是公共体育场馆却没有主动出击,将线下的体育消费转化为线上消费。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是事业单位,属于公益二类(差额拨款),没有“倒闭”的后顾之忧,而体育经营单位大多是中小微体育法人单位(健身房、体育培训机构等),他们面临的是场租费、水电暖费、员工工资等巨大压力,考虑的是在这场疫情中或后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

因此,体育场馆无论是公办的还是民营的都要为开馆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强化体育设施公共卫生管理,优化服务流程,助力人民群众在体育场馆中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助推健康中国战略顺利实施。

微信截图_20200416141950.png


4、面对疫情要同舟共济

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这些举措有利于防控疫情,但也会使我国经济在短期内受到冲击,特别是当前消费需求短期内下滑,已给不少地区的旅游、文化、体育、餐饮等服务行业造成明显影响。一些小型体育场所(健身房等)和体育培训机构陷入经营困境,正面临较大生存压力,或因难以承受短期冲击,可能出现倒闭的情况。在当前经济承压下行的大背景下,政府适时出台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在税费、金融、补贴和社保等方面给予支持性政策,帮助特定企业、行业、地区、人群渡过难关,扶持和帮助受影响的服务业企业,以减小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近期各级政府陆续发布相关文件,采取各种帮扶措施,其中包括体育企业(体育场馆)。


国家部委发文


五部门强化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

财政部发文强化疫情防控经费保障;

税务总局18条措施助力支持疫情防控;

工信部20条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



地方政府发文



北京16条措施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上海28条措施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发展;

天津21条扶持企业援企稳岗保用工;

安徽20条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发展;

广西30条措施力促经济平稳运行;

江苏22条助力百万中小企业复工;

湖北17条支持防疫保供;

内蒙古15条政策助中小企业渡难关;

贵州15条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宁夏18条助中小微企业稳定运行;

云南22条措施稳定经济运行;

陕西22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深圳16条为企业减负;

大连12条支持企业稳定生产经营;

西安21条措施助企业“轻装上阵”;

太原10条措施给中小微企业加油;

杭州23条助力企业战疫;

郑州30条措施控疫情挺企业稳经济;

南京10条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

广州20条支持科技企业渡难关;

哈尔滨15条助力企业抗疫情渡难关;

沈阳15条助企业开复工经营发展;

长春22条举措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

石家庄16条支持企业健康发展;

海口15条助力中小企业渡难关;

南宁16条打出支持企业渡疫组合拳;

呼和浩特15条措施支持企业健康发展;

兰州10条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成都20条政策措施稳经济保运行。


此外,一些省市体育部门也陆续出台了落实本级政府文件的具体措施,还有的省市体育部门为进一步了解体育企业(含体育场馆)受疫情影响情况,组织实施关于体育企业受疫情影响及复工情况的专项调研,以期找准疫情期间体育企业的难点痛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地解决措施,为下一步产业政策研究与制订提供依据。以北京市为例,2020年2月7日,北京市体育局印发了《关于申请受疫情影响滑冰滑雪场所水电补贴的征集公告》,2020年2月14日,北京市体育局印发了《关于落实市政府应对疫情影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关于延迟缴纳社会保险费政策、关于滑冰滑雪场所水电补贴政策、关于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政策和关于做好疫情期间支持补贴系列政策宣传。中国体育场馆协会近期也印发了《关于疫情对体育场馆行业影响的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全面反映疫情对体育场馆的影响,支撑政府决策及政策制定。


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各级政府对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的决心和信心,表示出政府与企业共度难关的态度,表达是政府对企业的关心和关怀,同时也是释放积极的政策信号,引导公众预期,坚定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障经济平稳发展。


5、面对疫情要未雨绸缪


虽然此次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不可避免,但不能过分夸大其负面影响,我们应当看到其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1、全民健身将再次推向高潮

历次重大疫情发生后,都会引起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迫切关注,从而使人们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愿望更加强烈,随着体育需求的增加,体育消费也会更加趋热。以北京为例,在非典之后,各类体育健身设施分外抢手,场地使用率大大提高,同时,北京市大约20%的群众新购买了体育健身器材,羽毛球、篮球等销量增加了三成。此外,在抗击疫情期间居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万众一心“宅”在家里,运动空间有限,居家健身的不便,将导致疫情解除后公众参与全民健身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更加明确。


2、各类体育赛事将明显增加

随着疫情解除后,围绕奥运会,各类国际赛事和国内群体性赛事将会明显增加,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将不断升温,赛事和活动会出现扎堆的局面。这种情况对于体育场馆而言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短期内还要做好各种预防工作,制定应急预案。

                      3、场馆升级是一次机遇

体育场馆应充分学习总结在抗击疫情期间各种云直播、云教学、云培训,线上观赛、线上健身等方法和手段,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向场馆经营、大众生活、健康管理、体育培训等各个领域渗透和扩展。早在2003年防控SARS阻击战中,就有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不少企业为了“活命”被迫自我进化,最后冲破困境化茧成蝶。这充分说明了疫情在给一些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许就是行业整合升级的一个机遇。


4、跳出场馆看场馆

几十年来,体育场馆的经营都是一成不变的出租场地、举办或承办体育赛事、进行青少年体育培训等。通过简单的计算,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是能够“穷尽”的,即场馆开放天数×全天时数×价位数=总收入,这和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收取物业费没有多大区别,换句话讲就是没有附加值。1952年6月10日,毛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成立大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加人民体质”12个大字,明确地告诉我们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而体育场馆则是增强人民体质的载体和阵地。因此,体育场馆应跳出物业管理模式,从大健康的角度审视自身的附加值。这方面国家有关文件已经指明了方向。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指出:“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

两个文件中的关键词:“运动处方、体育融合、非医疗健康干预、体质测试、运动风险评估”等,就是体育场馆的附加值,有了附加值才能使体育场馆向高质量发展。


此次疫情可视为一个短期的经济冲击,但随着时间延长,冲击将逐渐减弱,经济增长终究还是要回到原有的轨迹,因此,疫情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


1.png







微信
联系电话
办公地址